人类成为地球上目前被认知的处于食物链最顶端的生物,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主要在于人类对于工具的利用。从最初的石块到现在的智能化机械生产,人类在狩猎、农业、工业、商业等各领域的活动,都存在着工具的影子。而进入近现代社会,在工业发展方面,工具的作用变得尤为突出。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以机械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至今,经历了百余年的不断开拓创新,工业从单纯的机械化发展为自动化、智能化的高水平时代。工业控制已经深深融入到了整个社会的工业发展当中,而且朝着更高的目标一步步迈进。
过去几年间,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对工控行业曾产生了一些冲击,“互联网+”模式也曾应用于工控行业,让工控行业的数字化和互通互联提升了一个台阶,是量的积累。而如今,在互联网发展进入更深一层、智能化水平慢慢的升高的时代背景下,物联网成为了推动企业数字化、智能化、高效化转型的一大重要信息技术,或许能推动工控行业发生质的变化。
传统的工厂在生产时不同的生产线有着各自独立的一套操作管理界面,独立地生产着单一的流水线产品,海量的数据被束缚在各自的系统之中没办法发挥最大效用。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够将互联网的边界进行拓展、延伸,让物物相连,实现信息与数据的实时相互连通。将物联网技术运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就是将原本独立的工业自动化软硬件产品实现相互连通,打通数据、资料的分享渠道,让海量的数据流动起来,形成庞大的数据池,在工业制作的完整过程中不管哪条生产线有需求,有效数据都能便捷高效的被充分的利用,发挥更大的价值。
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首席技术官兼执行委员会成员 Prith Banerjee 曾表示:“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我们从始至终致力于为客户生产最好的‘物’。到了新的时代,我们就把这些‘物’连接起来,成为相互连通的产品。”他甚至认为“物联网就是施耐德电气的未来”,希望借助物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帮助施耐德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为工控行业自上而下全链条的解决方案提供商。
施耐德所看重的物联网所带来的机遇也引起了其他工控企业的思考,在向着“工业4.0”目标迈进的道路上,物联网将给工控行业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为行业变革提供强大助力。
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工控行业起步晚、实力弱,时至今日国内使用的工控行业产品依旧多数来源于国外品牌,例如西门子、施耐德、欧姆龙,2017年末国产品牌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仅达到34.8%,刚刚超过三分之一的份额。然而相较于其他几个国家而言,中国却拥有着最大的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市场,包括电力、交通、建筑等各个行业,对工控产品有着极大的需求。
2015年,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规划,希望能够通过10年时间让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现如今,物联网、云计算、机器视觉等多种技术为工控行业提供了新的助力“燃料”,国内工控企业想要追赶第一、第二梯队的步伐,为自身注入这种新的助力“燃料”势必是最好的选择。除此之外,引进先进的技术经验以及人才,也是提升内在动力的重要法宝。菲尼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顾建党曾表示:从“中国制造”跨越到“中国智造”,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最大瓶颈是人才、教育以及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构建。所以,在迈向“中国制造2025”的路上,加快推进人才教育培训、建立完善的培养机制,也成为了当务之急。
国内企业想要修炼好“内功”,就要面临积极面对技术和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全方位与时代接轨的问题,唯有如此,才能在国际巨头包夹的态势下,杀出一条血路,占据一席之地。
整体来看,目前我国的工控行业已经度过了工控产品导入、工控市场迅速增加两大阶段,正处于进口替代加速阶段,以汇川技术、英威腾为代表的一批工控公司开始初露锋芒,逐渐展现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未来,还会有更多企业在产品和解决方案研发上下足功夫,凭借优质的产品链条和服务,为实现制造强国之梦贡献一份力量。